
《方案》同時要求,在未來5個月內完成排查摸底、自查自糾、集中整治、總結驗收等工作。受訪人士均表示,《方案》出臺表明浙江對LNG點供由寬轉嚴,LNG點供短期內仍有發展價值,但發展空間也將進一步收窄。
直指安全"命門"
相比傳統城鎮管道燃氣供應形式,LNG點供具有投資低、建設周期短、價格靈活等優勢。LNG點供可以解決短時間內管道燃氣無法覆蓋的區域用戶的用氣需求,但作為應急和保供的氣源補充,大部分LNG點供站屬于無立項、無手續、無驗收的三無站點,個別點供燃氣供應系統未經審批私自建設運行,嚴重的安全隱患客觀存在。
"從《方案》中也不難看出,‘建立健全工業企業自建燃氣設施安全監管機制‘減少危險貨物公路運輸量,全力消除重大安全隱患等表述直指LNG點供安全‘命門。隨著LNG被納入《特別管控危險化學品目錄》和溫嶺LPG(液化石油氣)油罐車爆炸事故發生后,安全問題使得當地政府不得不收緊政策并提出規范整治方案。"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油氣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陳守海說。
"其實目前未有LNG泄漏或爆炸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事故發生,溫嶺LPG爆炸事故也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方案》不是對LNG點供的歧視更不是‘一刀切的限制,而是表明了浙江整治的決心,并向更規范和安全的治理方向轉變。"陳守海指出。
"清理LNG點供是一個逐步理順和退出的過程,因此其發展空間收窄也是市場發展規律下的必然趨勢。"陜西省燃氣設計研究院原院長郭宗華說。
頻遇政策"旋轉門"
《方案》明確,城鎮燃氣管網覆蓋范圍內,企業應使用更安全集約的管輸氣,原則上不得新建自用燃氣供氣設施,全省管輸氣使用比例達到80%以上。城鎮燃氣管網未覆蓋范圍內,因生產生活需要使用燃氣的,企業可自建自用燃氣設施項目,并按規范要求辦理相關手續。
"其他省市政策文件中也多有提及,在管網未覆蓋的地區允許臨時使用點供形式供氣,但這也意味著管網鋪到的地方點供就得拆除。"某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說。
LNG點供發展政策像一扇旋轉門,關緊、開啟周而復始。
政策傾向不一,頻遇約束,主要是由于此前我國不少地區沒有出臺燃氣專項規劃,點供發展在先。而在浙江,此前統購統銷使得終端氣價偏高,LNG點供因價格優勢迅速發展。
然而,隨著油氣體制改革不斷推進,浙江和其他各地加速長輸管線規劃和建設,LNG點供發展的外部條件被削弱。"宜管則管,宜罐則罐"還只停留在表面未落到實處,LNG點供可持續發展受阻。有業內人士指出,由于其不具備不可替代性,雖然成為管道氣源的重要補充,承擔了"配角"的作用,但在安全等方面存在一定隱患。
"這就是市場博弈的結果,LNG點供企業大都無城鎮燃氣經營許可證,部分企業甚至僅憑危化品經營許可資質(不可存儲)就從事此方面業務。在燃氣特許經營權和管道建設有序鋪開的當下,LNG點供艱難生存。"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生存空間逐步縮小
有業內人士指出,LNG點供在技術上是一種與管道氣并行不悖的供氣方案,政府應當尊重和支持市場主體的選擇。尤其是在城燃壟斷屢受詬病和普遍供氣義務履行不力的現實窘境下,點供的發展更顯得必要且及時。在天然氣成為主體能源和政府簡政放權的趨勢下,政府應該主動作為,改造政策"旋轉門"。
LNG點供還能否擇機擴大利用空間?
郭宗華表示,目前我國天然氣管網不夠發達,互聯互通也存在一定障礙,導致上游輸氣能力受限。而在下游,城市燃氣管網也有很多地區尚不能覆蓋或不具備管網鋪設條件,短時期內LNG點供仍能派上用場。但要注意合規經營并提升應急管理水平,可作為城市燃氣企業調峰使用。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未來隨著天然氣管道網絡互聯互通不斷完善和天然氣定價機制逐步理順,LNG點供市場空間將不斷收窄直至退出歷史舞臺。